放弃“天空”到“水下”开发高科技水下智能产品按天配资
21世纪初,消费级无人机兴起。2014年,市场开始爆发,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出货量39万台,到2019年已暴涨至360万台,其中中国品牌占七成市场份额。
当时,潜行创新的创始团队以“行天者”为名,立志在空中无人机市场大展拳脚。然而,行业竞争已趋白热化,团队竭尽全力,仍然步履维艰。
在一次路演结束时,投资人不经意的一句话“水下无人机还挺有意思”,让创始团队醍醐灌顶。
行业内习惯将水下无人机叫作水下机器人。当时,国内做民用水下机器人的企业寥寥无几,且产品多处于开发阶段。国内市场的水下装备,基本是欧美进口的高价水下机器人。
在消费市场,全球数亿钓鱼人群及快速发展的水下文娱市场,苦于没有适宜、便携、易操作的拍摄产品。传统水下机器人多用于工业或军事领域,体型庞大、价格高昂、操作复杂,而渔业养殖、水下监测、海事运维等细分领域的需求构成千亿级市场,处于待开发阶段。
2016年,潜行创新果断杀入新赛道。创始团队凭借在空中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,快速完成首台水下原型机的研发,并通过海外众筹平台验证市场需求,迅速推出初代便携式水下无人机——搭载4K高清镜头与游戏化交互操控系统,累计交付超600台设备,成功完成首批用户积累。
在潜行创新副总裁张莹看来,陆地上的项目多如牛毛,而敢于涉水的团队少之又少,深耕水下的科创企业更是凤毛麟角,市场热切呼唤高科技水下智能产品,“这些外部利好因素让潜行创新备受瞩目。”
潜行创新的水下无人机。图据: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枫摄
不“卷”他人“卷”研发拥有超400项发明及专利
换了赛道,潜行创新在水下这片蓝海游刃有余。目前,全球专注于轻型化水下机器人和500米以下的行业级水下智能装备的厂家并不多,国内外有量产能力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。然而,相对少的竞争对手,并没有让潜行创新放弃“卷”,只不过,它选择的是“卷”研发、“卷”创新。“我们每年推出一款全球首创的智能产品,目前已经推出了8代,和高端智能手机发布频率相当。”张莹说。
被问及缘由,她解释:水下科技产业供应链基础薄弱,行业技术门槛较高,团队必须不断自我突破,“产品开发、测试、验证耗时长,公司每年研发投入约2000万元。”
以水下动力系统为例,与空中无人机用空气为介质不同,水的密度是空气的数百倍,加之水草、水流等干扰因素,对机器人的动力、稳定性及智能应对能力提出极高要求。
据公司售前工程师陈哲轩透露,当初为了研发出小体积、大推力的水下推进器,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、数千次的测试。在水下作业,机器人要克服水草、水流等干扰,如果遇到突发情况,还要有一定的应对能力。为此,团队研发了AnchorX智能全向抗流系统的算法,给机器人安装上智能驾驶系统,可实时自主调节动力输出。“我们第四代潜鲛机器人下潜深度可达350米,重量不足40公斤,却可以在2.3米/秒的水流中保持平稳作业。”陈哲轩表示。
截至目前,潜行创新拥有超400项发明及专利,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0%,消费级和行业级产品的市占率达到50%以上,在日本、北欧等国家和地区连续五年实现销量第一。
今年成都世运会期间,由潜行创新开发的泳池清洁机器人,先后服务于成都体育学院游泳馆、简阳东来印象文化体育中心两大场馆,凭借轻便易用、高效稳定与深度清洁的特点,出色完成赛事保障任务。“水下清洁类机器人非常有潜力,全球超3000万个泳池,行业渗透率不到20%。”张莹预计,未来5年市场规模将在200亿元以上。
专家论
以硬科技构筑“护城河”
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持续全球领先,2016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.1%,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。
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秘书长何先定指出,当前无人机市场竞争多集中于“浅层次”技术应用,同质化趋势明显。在此背景下,水下无人机作为重要细分赛道,展现出结构化机遇。何先定认为,企业要在该领域站稳壮大,需把握两大关键:一是深度理解场景,突破专业认知壁垒。水下环境复杂,对结构、动力、通信等提出极高要求,企业必须对海洋工程、渔业养殖等垂直场景有充分洞察。二是坚持创新驱动,以硬科技构筑“护城河”,通过持续创新,建立差异化优势。
随着2024年全球水下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按天配资,中国市场以25%增速快速成长,“专业化+创新力”已成为企业破除内卷、实现高价值增长的核心路径。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